這時候只要追星就好了|05_有一種感情,無法用言語表達:翻譯造成的問題

--

✹本文有注音文。大概一直都會有。

這章要談論的重點有:

淺淺淺談追星場域中的文化翻譯與不能翻譯

中國的轉譯,造成了什麼問題?

前言

本章終於來到我最喜歡、最想寫、當初被老師ban掉的主題。因為當時被打槍的理由是「沒有講追星的華文文學文本」,所以含淚捨棄ㄌ,打算就自己來寫ㄅ。

翻譯即背叛 — — Translators, traitors. 這句義大利諺語在做各式翻譯研究的人可能都知道,尤其在論及不可譯性(untranslatability)和翻譯的不可通約性(immeasurable)。最狹義的翻譯是將A語言翻譯成B語言,這是我們認知的、最普遍的翻譯。但翻譯其實可以更加寬廣,文化之間的翻譯、情感對情感的翻譯,甚至心意對上心意的翻譯。

在Kpop追星場域中,我們最不缺的就是「遭遇需要翻譯的時刻」,只要你不是生活在韓語、在韓國文化長大,我們都勢必要翻譯偶像。而在翻譯的同時,我們 — — 在台灣出生長大的人 — — 還面臨更多涉及國族與情感的翻譯挑戰。追星場域的文化翻譯和(不可)翻譯時刻,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多。

「飯」 — — 是粉絲的飯(為什麼都是食物)

酒井直樹在”The figure of translation — — Translation as a filter?”[1](翻譯的模型:翻譯作為過濾器?)將翻譯比喻為一個過濾器,受限於中介物的阻擾,此過濾器會是半透膜(semi-permeable membrane)有些東西會被留在原本的地方,不會全部通過這層膜到達對面。所以這時,翻譯的不可通約性就出現了,在酒井的理論中,那些翻譯不出來的東西,將一直滯留在過濾器中。

這並不是要掉書袋,而是想以酒井直樹這個比喻作開場:翻譯不可能是完全對應的,也不可能絕對中立。翻譯者作為兩種語言或文化的中介者,勢必影響譯後的品質和意義。

那跟我們追星有什麼關係?我認為其實有蠻大關係,因為台灣人追韓團第一個阻礙就是翻譯,狹義的語言翻譯,以及廣義的文化上的交流翻譯。也許在其他韓流研究裡已經有針對全面韓流文化(電視劇、電影、流行音樂、觀光⋯⋯等)做分析,但我還是把場域限縮在Kpop偶像吧。

「飯」,追星社群內的大家一定知道,這指的當然不是白飯,而是粉絲(fans)的意思。日本拼音為「ファン」,韓國則為「팬」,發音類似,都是從英文的fan轉譯而來,但這個詞指涉對象很有限,並不是所有「粉絲」用「飯」替換後,所有人都能懂。反之,它應是日、韓追星圈的參與者才熟悉的。「飯」這個符號的符旨(signified)指的就是喜歡日團、韓團的粉絲。

這個翻譯,讓「我們」的身分和特殊性一下就具體豐富了起來,只要在群體中拋出這個隱語、黑話、行話,就能立刻吸引到其他同樣群體的人。(你喜歡韓團?你是誰的飯?)飯這個翻譯其實很有趣,因為台灣其實能有相對應的詞彙(粉絲、歌迷、樂迷)但在前面篇章有提過,有好幾種詞可以指涉「迷群」,但大家還是最常用「飯」當作一種識別用語,

其實我無法確定「飯」這個詞到底是日圈影響韓圈、還是韓圈影響日圈,或甚至根本是互相影響?因為同時在兩圈的人也不算少數。「飯」是中文字,我們是否還要查是從台、港、中、星、馬哪個華文為主的國家傳來的?探究網路用語的「源起」,似乎有點太厚工,因為這個詞彙已經沿用多年,實在很難找到源頭,也不一定還存在於網路伺服器中。無論如何,不同的華文社群在異質中求到「飯」這個共同稱呼。

也就是說,華文追星社群其實通過「飯」一詞指認、凝聚彼此,而在相同語境和文化內(e.g. 台灣人對台灣人、香港人對香港人)又更是明顯,就好比說你會在一場世界轉播賽中靠著留言區的「幹、靠北喔、爽啦」這些台灣俚俗語辨認大家。

中國的轉譯,造成了什麼問題?

最剛開始追星的時候一定會先找來中文資料(應該???是吧???至少我是),但台灣的中文資料往往沒有中國來得快和多,光論一篇推特的翻譯速度,就可能要等一陣子,但中國那邊幾乎能在一小時內就翻成中文。

韓國新聞和娛樂消息的翻譯速度也是中國快得多,雖說台灣近年有韓網評論翻譯站臺韓情報韓半島新聞、香港的伍麒匡等人譯介韓國時事和新聞,但僅有第一個網站是娛樂消息為主,而且多是翻譯韓國論壇the qoo的新聞評論和網友反應,說不上是新聞或新知(不過是個看韓網風向的好平台,從中也會發現台韓對於同一件事真的有很兩極反應),相較於研究日本的平台和翻譯者,韓國方面少很多,更不用說「相對」小眾一點的偶像圈。

而在中國光是一個團體的「一個成員」可能就有無數個粉絲自營的微博粉絲站、翻譯站、消息站或甚至是追蹤人數多的KOL,A帳號還沒翻,就去B帳號看翻譯了沒,要看任何綜藝影片,在bilibili可以很快找到「漢化」版本影片。甚至深夜出什麼大事 — — 微博站子也一定在幾分鐘後產出翻譯。

其實相同的情形在英文圈也有,英文圈不只是狹義的英語國家,多數東南亞國家也有能力快速產出英譯,且考慮到時差,英語圈的翻譯是可以跨越時間接力翻譯的,韓國晚上出消息,北美白天就能翻譯。然而英譯又要考驗英語能力,這種情況下,多數人自然會選擇中文翻譯,快速的中文翻譯,就是中國產出了。

但有必要特地拉一個小節講這種大家都知道的現象嗎?當然不是ㄚ。

相信在網路混久了都會遇到:「支語」、「支語警察」、「中國流行語」以及以上述為主題做成的問卷調查⋯⋯等等,都在提醒你中國用語的問題。抖音的盛行自然是有推波助瀾,但這在追星圈的人們應該早有感受,尤其當混微博是一件不稀奇的事時。我在2011年時因為朋友推薦去辦了微博,但是因為介面難用+很少朋友使用,就放涼許久。直到後來開始認真追星、創作偶像同人才用(但老實說我不是特別認真追的人?有大概四成以上是在吃CP)轉移陣地,到一個人多、消息快、資訊雜的社群,比較能快速追上偶像的最新消息,而且還可以和講相同語言的網友聊天。但其實後來我又很快退出 — — 因為我發現自己在找翻譯的同時,也會浸染在中國的飯圈之中,這嚴重影響了我的追星情緒,我開始覺得經紀公司根本沒有善待我偶像,開始覺得他真的很可憐、沒資源,但真的是這樣嗎?

當我們尋求中國的轉譯時,我們面臨到的一個問題是:中國的用語是建立在中國語境之下成立的,沒有相同社會環境的台灣人能懂嗎?我們是不是要另外去學習中國社會是怎麼理解這個詞的?是建立在何種脈絡之下才能成立?中國好多羅馬拼音縮寫,到底又是什麼意思?

(e.g. 最近台灣人喜歡用「躺平主義」[2] 形容形容自己在無法扭轉階級的社會下,選擇躺平、讓自己好過一點,但躺平主義是立基在中國競爭力非常激烈、社會階層流動固化的情況下,台灣人使用這個詞,似乎有點不到位?)

而 — — 我假設在場各位都知道中國網路都是有牆、網路平台都有言論控制這件事 — — 在言論被箝制的狀況下,中國能譯介的東西,很難說是完全透明或全面。在前言和第一節我提過了,翻譯活動最重要的中介者,也就是翻譯者,他/她翻出來的文字或現象,會受到翻譯者本人非常大的影響,因為翻譯終究不是百分百中立的活動。當我們選擇中國翻譯時,我們(觀者、閱聽人)難以避免翻譯成品內涵的中國思想,以及中國自己特有的飯圈文化。

OK,講這話不是要詆毀中國,因為就連平時我讀英譯都會感受到非常大的問題,尤其東西方文化差異更大,英語實在是很難表現出韓語內的禮節和謙虛句式,只是因為相較英語,我們更常選用中文翻譯的資料,而中文翻譯的輸出大宗是中國,所以特別著重在此。(但我不否認在政體迥異、政治有衝突的情境下這種譯介活動會有齟齬。因為在現今的華語圈中,台灣人較常是接收資訊的一方,而不是輸出資訊的那方)

(這個時候我們就開始重視原作aka偶像的文本絕對擁有權了)

我覺得有一個很明顯、又很有趣的現象:在這些翻譯活動之「後」,我們可以看見中國和台灣對於偶像的情感表達和感覺/情感的解讀微妙地不同,那麼鏡頭再拉遠點,和日本、韓國本地也不同,和北美、東南亞更是相差甚遠。

當我們習慣、沉浸在中國/他國翻譯後,到底又給自己的追星心態帶來什麼變化呢?

*題外話:每一次要寫這系列都會寫超久,真正動筆後就發現兩個問題:

  1. 我要怎麼寫才不會偏頗
  2. 也太多東西需要消化理論和實例才寫得出來

不過為了練習(類)學術寫作,還是會好好寫完。

註釋

[1] Sakai, Naoki, “The figure of translation — — Translation as a filter?” in European–East Asian Borders in Translation, ed. Joyce C.H. Liu, Nick Vaughan-Williams (London: Routledge, 2014) 頁數不明,因為我是拿老師純文字檔。

[2] 吳介聲,〈不准耍廢!「躺平主義」風靡中國,為何遭中共迅速圍剿?〉(來源:https://opinion.udn.com/opinion/story/120611/5563135,檢索日期:2021年12月18日)

--

--

Try not to be Serious

1995 / 追星追樂團 / 寫寫畫畫 / 文科研究生(原名:Cecile With a Melon)